文章来源:骨未来;编辑:Jacky

转载要求:可以直接转载,请在文首注明来源

01

关于脊柱内镜技术

微创器械的不断开发以及内镜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脊柱内镜下的微创手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内视镜系统主要有三种:显微内窥镜系统、单通道内视镜系统、双通道内视镜系统。

 

利用这些精密的内视镜系统及精细的外科操作,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开放手术所带来大切口、正常软组织及骨或软骨组织的损伤、出血量大、术后主观疼痛增加、及术后感染风险,可以有效地保留正常脊柱的稳定降低退变风险,维持脊柱的平衡。

医生访谈:脊柱内镜将大幅增长

▲图:德国SPINENDOS全脊柱内窥镜系统

 

许多医生将内窥镜脊柱手术视为未来五年的关键增长机会,但目前来看美国还需要制定更多的内窥镜培训计划,并且报销结构也必须得到改善。

02

外科医生对脊柱内镜技术的看法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四位脊柱外科医生的看法,为什么内窥镜脊柱手术在未来会变得更加突出。

(一)Stewart Kerr,医学博士,Orthopedic Specialists of Seattle诊所医生

内窥镜脊柱和机器人技术,将是未来成长的重大机遇之一。如果我遇到一个患有大胸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传统的治疗方法通常需要进行相当大的切除术,甚至可能需要切除部分肋骨头才能有效减压。

现在我们有了脊柱内镜技术,这将让我们能够通过微创手术来真正做到这一点。外科医生可以直接观察病理,并直接将其从受压的神经结构(特别是脊髓)上剥离。我认为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更安全地完成这类手术,只要患者对此表示接受。手术之前会制定非常详细的培训方案,并且只有确认可以安全地执行此操作时才会最终签字确认。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我们将在未来三到五年内看到脊柱内镜技术的发展。

(二)Saqib Hasan,医学博士,Golden State Orthopedics and Spine诊所医生

脊柱内镜手术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现象,数字不会说谎。每年我都能看到与内窥镜技术相关的出版物数量,和使用内窥镜技术的外科医生数量稳步增加。有许多出版物强调了欧洲和亚洲对这些技术的采用度很高。美国感受到了压力,因为许多“守旧派”拒绝改变。常见的争论通常围绕成本、效率、学习曲线和报销展开。

医生访谈:脊柱内镜将大幅增长

▲图:Saqib Hasan医生

 

有趣的是,荷兰最近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从质量调整生命年角度出发,内窥镜脊柱手术比开放技术更划算。无论如何,患者从直观上都希望可以通过微型摄像头进行手术。他们已经习惯了关节镜和腹腔镜手术的概念。

(三)Michael Gallizzi,医学博士,The Steadman Clinic诊所医生

 

脊柱病例多数转移到门诊有助于推动这一变化,因为内窥镜脊柱手术对患者身体的损伤要小得多。事实上,我认为一旦人们知道有这项技术可用,患者就会开始要求使用。在这方面,我们还需要更多行业的支持。我们需要行业和医疗器械公司的主要参与者共同努力,真正做到加强并启动大型培训计划,让更多医生对此项技术感兴趣,并能够更好掌握相关技能。外科医生不会想在没有经过正确培训的情况下引进这项技术。

医生访谈:脊柱内镜将大幅增长

▲图:Michael Gallizzi医生

 

虽然这么说让我很痛苦,但我们确实需要持续不断地加强教育和培训。你必须从工作之外的生活中抽出时间参加培训,接触新技术。我所能做到的就是抽出个人时间去学习,或与其他外科医生一起参加培训。有的外科医生会来向我学习,我也会去向其他外科医生学习。我认为拥有真正开放的心态,并尝试寻找不同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在过去10年里一直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脊柱手术,我认为未来不会有任何进展。

(四)Vik Mehta,医学博士,Hoag诊所医生

 

针对最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内窥镜脊柱手术的创立为更多患者提供了机会,让他们可以选择放弃开放式脊柱手术,支持微创手术。这为原本没办法接受开放式手术的患者打开了大门,让他们能够接受手术,恢复生活质量。未来几年,人们将越来越关注微创技术,这些技术可以为患者减轻背痛,缩短住院时间,加快恢复时间。

03

未来展望

内镜下脊柱微创手术的主流推动了当代脊柱医学的不断向前发展,不论是内窥镜系统的研发还是改良术式的不断创新开展,脊柱手术已经超越了过去很大一步,相信不久的未来会突破更多难点,内窥镜技术的优势会越来越凸显,手术的明确指征会不断扩大,大多数的退行性脊柱疾病都能在内镜下安全有效推广。最后,外科技术的标准化和充分培训计划的实施可能会缩短学习曲线,并增加该技术在日常临床实践中的相关性。

医疗器械品类众多,可分为高值医用耗材、低值医用耗材、医疗设备、 IVD(体外诊断)四大类。根据使用场景和功能不同,高值医用耗材细分为骨科植入、血管介入、神经外科、眼科、电生理与起搏器等等。根据技术原理和功能差异,医疗设备可分为诊断设备(影像诊断如 DR、彩超、磁共振)、治疗设备 (各类手术器械、放射治疗机械)等;医疗器械细分领域虽差异巨大,但是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其参与,医疗器械的制备涵盖高分子材料、电子、模具注塑、机械、生命科学等。欢迎加入艾邦医疗器械产业交流群探讨:

作者 808, 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