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内窥镜是用于人体微创医疗的一种内窥镜工具,通过人体的自然腔道,或者是经手术行小切口进入人体内,将内窥镜导入检查的器官,可直接获取图像。2021年中国内窥镜行业的市场规模为287亿元,同比2020年增长12.99%。    

医用内窥镜装置的研究进展之机械结构

    

内窥镜技术由于其诊疗的高准确性,创伤小,不易感染,手术后恢复快,几乎没有疤痕等优点而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了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增长最快的产品之一。内窥镜是集中光学、人体工程学、精密机械、现代电子、数学、软件等一体化的监测仪器     

欢迎扫码加入医疗器械产业交流群,获取更多行业资讯
医用内窥镜装置的研究进展之机械结构

2020年中国将光学/电子内窥镜由管理级别Ⅲ类调整为管理级别Ⅱ类,2021年10月明确规定了137种医疗器械全部要求100%采购国产,加速内窥镜行业国产替代进程。

医用内窥镜装置的研究进展之机械结构

电子内窥镜 图源:雪力

医用内窥镜能够有效对患者体内病变器官进行诊断,在医用内窥镜介入诊疗过程中,诊疗结果主要依赖于其设计结构和成像原理,介入过程容易产生不适症状或影响诊疗效果,若能改进传统医用内窥镜结构,提高成像技术,将对医用内窥镜介入诊疗提供重要帮助。

医用内窥镜装置的研究进展之机械结构

医用内窥镜  图源:张江高科895营

医生在进行内窥镜诊疗时,手术质量到医用内窥镜的结构和成像技术的限制,在实际介入手术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诸多不利的情况:    

①医用内窥镜的导管要从患者孔道介入到患者体内,导管和患者孔道组织会不可避免的存在接触摩擦,如果导管受到的阻力和扭转力不能准确反馈给医生,则导致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操作性创伤。       

②内窥镜介入时,由于患者孔道的空间狭窄,其在患者孔道内运动受限,因医生操纵内窥镜时,手腕、肩膀等身体关节的运动都会造成内窥镜导管发生位置偏差及抖动,影响成像效果和手术精度。    

③目前镜检的可操作性对医生技术要求较高,因此临床医生一般都要进行培训,且学习周期长,难度大,导致镜检的操作医师数量相比于患者数量存在明显的供需断层。    

④在内窥镜检查过程中,由于患者的应激性反应,会对医用内窥镜内部纤维束造成损害,影响图像质量,提高手术成本。       

因此,还需要进一步集成化、智能化,通过改进医用内窥镜的机械结构和优化成像技术,达到内窥镜能够在患者不同腔道内运动并获取高清病灶图像的目的。

医用内窥镜装置的研究进展之机械结构

电子内窥镜 图源:雪力  

本文通过对医用内窥镜机械结构和成像技术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结合医用内窥镜的关键技术,分析了医用内窥镜新型结构和成像技术对医生、患者及整个探测过程的影响,不仅可以促进医用内窥镜诊疗方法的推广,还可以为医用内窥镜的创新发展提供思路。  

内窥镜组成方式与工作原理

医用内窥镜主要包括供电模块、采集模块、光源模块以及处理模块等部分,具体组成如图1所示。

医用内窥镜装置的研究进展之机械结构

医用内窥镜系统供电模块主要采用TPS70302PWP等电源管理芯片,可以排除不同电路间的干扰,同时为医用内窥镜系统各个模块进行供电;  

医用内窥镜采集模块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前端转接头和图像传感器,前端转换头的作用是将各种软、硬式医用内窥镜与主机进行连接,其内部包含一系列透镜组,以保证导管前端摄像头采集图片的完整性;图像传感器主要将采集到的光学信号转换成可以被处理的电信号,由于CCD传感器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较小的尺寸,目前医用内窥镜主要采用CCD传感器作为图像传感器     

光源主要通过医用内窥镜内部光纤进行导光,为患者病变部提供照明,由于LED灯光具有体积小、发热量低等特点,目前医用内窥镜均采用LED作为光源     

处理模块属于医用内窥镜最重要的模块,通过可编程逻辑门阵列等处理芯片来提高医用内窥镜的集成度,从而提升成像效果。     

为获取患者内部器官的病变信息,提升治疗效率,医生通常采用病史分析、物理检查和病理检查等方式对组织病变进行诊断。其中,从患者体内观察并取出病变组织进行分析,是医用内窥镜诊疗过程中常用的诊断手法。     

以支气管镜为例,被治疗的患者处于镇静或麻醉状态,由专业医生左手持医用内窥镜操作部,右手将医用内窥镜插入部的导管通过患者孔道置入病变处,导管前端设有光源和镜头,用来摄取气管内影像,将影像传输给终端计算机,通过终端计算机显示器来实时显示患者体内图像

医用内窥镜装置的研究进展之机械结构

医生通过控制导管的旋捻、插入和取出等动作改变导管在患者体内的姿态,从而减少导管前端、管壁与气管组织的接触和摩擦,通过操作部弯曲控制扭控制导管前端和弯曲部弯曲从而适应气管路径的曲率变化和分叉处路径的选择     

整个探查过程医生可以通过显示器观察组织的病变,当医用内窥镜镜头前端抵达病灶处进行相应治疗时,可将吸引管、穿刺针、活检钳等经操作部开口沿着导管从导管前端开孔处伸出,根据患者内部组织病理的不同,医生通过活检钳钳取、网篮扩张、穿刺针穿刺等操作进行支气管介入诊疗。    

医用内窥镜装置关键问题分析与研究进展

目前,医用内窥镜已经应用于医院的各个科室,从简单的内部器官检查到介入治疗,医用内窥镜均有涉及,内窥镜微创技术已经成为消化、呼吸、泌尿、耳鼻喉科等系统疾病诊疗不可或缺的一项关键技术    

然而,在医用内窥镜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调整角度较小,镜身较脆弱,成像效果差,结构复杂,照射光源具有缺陷等,制约了医用内窥镜的进一步发展。技术人员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对医用内窥镜的机械结构及成像技术两方面进行了改进本文先分析机械结构部分。  

医用内窥镜机械结构    

医用内窥镜机械结构的改进主要有以下几点:对传统内窥镜操作部进行改进;对内窥镜插入部导管进行改进;对内窥镜整体结构进行改进。     

1)对医用内窥镜操作部改进。

由于医生需要将内窥镜通过患者器官孔道送入体内进行检查,在操作内窥镜进行导管弯曲时会出现角度调节顺畅度差等情况。      

2017年YeXianming等为胶囊内镜的胶囊运动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转向装置,可用于全方位操纵绳系胶囊内窥镜的胶囊。该装置包括三个线性致动器、一个柔韧的细系绳和一个可伸缩的胶囊底座,如图3所示。  

医用内窥镜装置的研究进展之机械结构

该装置开设具有三个通道的软管,便于插入转向机构和照明光纤;在转向机构通道中,医生可以通过手柄对致动器进行控制,根据实际需要,改变钢丝绳的长度和速度。当需要对导管的角度进行固定时,控制主软管的弯曲度可实现360°内任意角度的锁定,减少了医用内窥镜内部结构出现故障的概率。

传统医用内窥镜需要医生通过双手来控制旋捻和进给,为了减少医生误操作对患者造成的伤害2018年IwasaT等为了简化内窥镜的操作,开发了一种可以单手控制的机器人辅助柔性内窥镜,如图4所示。

医用内窥镜装置的研究进展之机械结构

该内窥镜系统由内窥镜持有部、机动臂和主控制器组成,导管通过内窥镜持有部主轴旋转而旋转,角度刻度盘与支架内的两个电动轮相啮合,轴向插入-缩回是通过机动臂的前后运动来完成。医生可以通过对主控制器手柄的拨动、旋转及伸缩来控制镜头的运动。  

2)对医用内窥镜插入部导管改进。

2016年金仁俊等发明了一种具有注射功能的医用内窥镜,如图5所示。

医用内窥镜装置的研究进展之机械结构

在传统医用内窥镜的基础上添加了将注射针头插入到患处的注射器驱动部和药物注射部,利用液压或电磁力的压力使活塞进行运动,将药物送至患处,解决了传统医用内窥镜手术中由于注射器药剂室空间较大,药物注射到患者患处方面较为困难的问题,显著提高了对患处药物注射的准确性与便利性。

传统医用内窥镜导管主要是以蛇骨结构为中心进行研发,但是牵引弯曲部运动的钢丝等结构容易发生断裂。2021年LiuJianbin等开发了一种具有形状锁定功能的双弯曲液压内窥镜,用于胃筛查,如图6所示。

     

医用内窥镜装置的研究进展之机械结构

该内窥镜使用空间弯曲射流执行器(SBFA)实现导管弯曲,围绕SBFA中心轴线均匀分布着三个平行腔室,腔室接出的3个水管分别连接到探头的3个接口上,探头内设有阀门,当水压在某一单独腔室内加大时,以硅胶为主要材料的SBFA在该腔室方向会发生延展而使执行器弯曲

当水压增大到一定值,水阀打开,水从探头侧面喷出,致使探头进行二次弯曲,加大了探测扫描面积。到达预设位置后,通过拉动镍钛诺丝,触发形状锁定机构使其处于刚性状态,锁定了装置的形状,以提高水射流弯曲运动的稳定性。     

在对病人进行胃部状况检查时,针对于胃部使用的医用内窥镜缺少对其导管端部镜头的防护,导致内窥镜镜头易受到胃酸腐蚀从而产生损坏,造成成像模糊和出现雾气等现象,针对于上述问题,2020年任萤设计了一种应用在消化科的医用内窥镜,如图7所示。

医用内窥镜装置的研究进展之机械结构

在导管端部设有防护罩,内部设有空腔,胃镜探头嵌入于空腔内,防护罩底端紧密粘接有密封圈。该内窥镜通过在胃镜上设置防护罩,从而实现对胃镜端部的内径探头进行防护以及去除雾气等效果,还可以通过该内窥镜上的撑口组件,实现撑开患者口腔的效果,减少了内窥镜进入患者孔道不顺畅的情况发生。    

3)对医用内窥镜整体结构改进。

在2021年,RyuGeunwoong等提出了一种新的内窥镜,其扫描体积小,可用于角度变化,如图8所示。

医用内窥镜装置的研究进展之机械结构

该内窥镜主要由操纵杆及图像传感器组成。其中,经过图像传感器获得的图像信号可被输入到电机控制板上,通过电机控制板的逆运动学计算将图像信号转换成关节角度值,使每个轴都可以根据这些值进行定位,构成闭环反馈,能够精确控制转角的同时,还可以使内窥镜在小空间内获得足够的扫描角度。

为解决在内窥镜手术过程中,镜头起雾现象,2016年李雷等设计了一种低温内窥镜血管采集装置,如图9所示。

医用内窥镜装置的研究进展之机械结构


该医用内窥镜系统利用环形气囊,将短口套管有效固定在切口处,防止短口套管发生移动对血管造成破坏,从而来保护患部切口。通过该内窥镜血管采集系统中的低温电凝剪刀,可以保护患者血管免受高温灼烧所造成的伤害。

该医用内窥镜装置提高了手术过程中血管的完好率,减少了手术创口,降低了患者感染概率,避免血管的隐形损伤,提高搭桥手术的成功率,减少了血管再次堵塞的风险。  

传统医用内窥镜结构密封性较差,容易造成仪器损坏,2020年AxelBoese等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设计,该设计采用了用于柔性内窥镜的旋转摄像头,如图10所示。

医用内窥镜装置的研究进展之机械结构

    

其使用形状记忆线来控制摄像机的运动,使用柔性塑料活瓣接头进行紧密旋转,使用柔性印刷电路进行电子连接。其利用柔性内窥镜改善狭窄空腔的成像,增加了诊断的价值和病人的舒适度。

2018年BrescoTP等发明了具有零度视场角的倾斜尖端内窥镜,如图11所示。

医用内窥镜装置的研究进展之机械结构

 

该内窥镜在远侧端部设计为倾斜部分,使得患者病变处可以平行于内窥镜导管中心轴线,实现视角可视化,远端尖端处的倾斜部分方便窥镜插入患者体内,从而减少用于送入导管介入患者体内的力。该装置解决了由于普通医用内窥镜插入患者体内所引起的患者组织变形、创伤和疼痛,具有减少插入力、缩短患者的创伤、疼痛和恢复时间等优点。

医用内窥镜诊疗患者体内器官病变的效果,取决于医用内窥镜的结构和成像技术。通过对医用内窥镜集成化,将整体结构设计更加紧凑;从内窥镜的操作部、插入部及整体结构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分析,通过对操作部的精准控制,完成插入部的灵活介入,增加自锁机构,允许医用内窥镜暂时固定位置并增加探查空间,医用内窥镜整体结构向集成式、灵活性方向发展,提升了医生操作效率,减少在诊疗过程中对患者的伤害。         

参考资料:医用内窥镜装置的研究进展,鲍玉冬等,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END

 
推荐阅读:

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种类及市场前景

10种常见医用塑料的应用情况
PEEK复合材料在医用材料领域的研究进展
医疗级TPU产品性能及应用领域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艾邦医用高分子):医用内窥镜装置的研究进展之机械结构

医疗器械品类众多,可分为高值医用耗材、低值医用耗材、医疗设备、 IVD(体外诊断)四大类。根据使用场景和功能不同,高值医用耗材细分为骨科植入、血管介入、神经外科、眼科、电生理与起搏器等等。根据技术原理和功能差异,医疗设备可分为诊断设备(影像诊断如 DR、彩超、磁共振)、治疗设备 (各类手术器械、放射治疗机械)等;医疗器械细分领域虽差异巨大,但是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其参与,医疗器械的制备涵盖高分子材料、电子、模具注塑、机械、生命科学等。欢迎加入艾邦医疗器械产业交流群探讨:

作者 808, ab